延畢的那一學期,我申請 10 間 2021 Fall 的 HCI Master,主要是想學習怎麼更好的 "定義問題",申請的過程中也和很多戰友互改文件、慢慢對於什麼東西要怎麼寫比較有概念了,所以想透過這篇分享一路申請下來的經驗 🚲
接著會主要分享 👉
- (建議的) 申請時程
- 各項文件的注意事項 (SOP, Resume, 推薦信)
- 我的申請
最最最需要先思考的事…
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? 為什麼想出國 ?
在準備任何文件之前,一定一定要先為上面 2 個問題找到一個可以說服自己、說服別人的理由,不要因為大家都做什麼、就跟著一起做 😡 一來是每個人想做的都不一樣,二來是如果找不到答案,接著要面對的英檢考試和五花八門的申請流程會讓自己心力交瘁、寫出來的SOP也很沒力 😷 喔還有,出國真的要花很多錢 💸💸💸
我當時會全力申請國外的 UX 相關研究所,主要是因為過去在軟體新創實習了 3 年,那段時間跟著一群超強的工程師從0到1做出一整套 Dental HIS (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, 你去診所櫃台幫忙掛號、醫生下處置的那個系統 🦷) 做完後卻發現產品在市場的反應不太好,雖然介面變好看、流程變順,可是這些都沒有比診所重新教育牙醫牙助使用一個全新的系統還痛,那時才發現原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被嚴謹的定義、後面解決問題的人再厲害也沒有幫助,這是我想去學"如何定義問題"的動機,當時覺得 UX 做研究的部分跟我想學的很像,而國外UX的市場相對成熟 (會分 Researcher, UX Engineer, UI Designer…) 所以後面申請都是專門找偏心理/UX 的 HCI 🦾 不過現在想想商管學院做的 Case Study 好像更像教人定義問題(小聲…
申請時程
以申請秋季班的經驗來說,前面花了快半年搞定 TOEFL 和 GRE (感謝超強學長寫的考滿分 Unblock Extension 🙇♀️),後面的時程大概像下面這樣 (那時覺得蠻穩的,所以可能可以參考?
7–8月: 如果申請的是 HCI 的話,這段時間整理作品集 & 架個人網站,發現作品不夠才來得及補做個 Side Project
9月:
- 列出所有要申請的學校 (很推薦在 LinkedIn / Medium 上聯繫有讀過這間學校的人,我私訊了快十個不認識的人,結果有一半都很用心地分享他們自己讀的經驗,非常有幫助😇)
- 問教授願不願意幫自己上傳推薦信
- 開一份 trello 把申請當成一份專案來管理
10月:
- 送出英檢成績
- 將所有推薦人註冊在系統上 (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! 務必要留1–2個月給推薦人上傳信件,我當時有間學校只留兩周教授就不太高興 😔)
11月: 瘋狂修 SOP 和 CV (有作品集的話也找人幫忙看一下)
12月: 繼續修文件,寄信溫馨提醒推薦人上傳信件
1月: 修到沒力氣就送出申請
重要文件的寫法
列完要申請哪些學校之後,記得要 “翻爛” 各校想申請的系所網站,然後找出關鍵字句 (他們通常會有一些 mission statement) ,也看看他們在講 How / What / Why 的時候都用什麼字,我之前整理在這 → Hackmd 傳送門 🚪 寫 SOP 和 CV 時,可以看要怎麼把這些 mission statement 換字扣進去
Statement of Purpose / Personal Statement / Motivation Letter
SOP 主要是讓學校知道:
- 我想做什麼? 為什麼?
- 為什麼選這個 Program?
所以啦,前面苦口婆心勸大家想的問題 (為什麼想念研究所? 為什麼要出國?) 就是要在這邊回答的,參考史丹利學長整理好的架構,內容大概會安排成:
學校特色段 蠻多朋友會不小心漏寫,這邊個人覺得很重要 (要證明 why is this program a good fit?) 所以寫法上很推薦多用這個寫法 → 我想透過 (課程/資源) 學到 (能力/經驗),這個會如何幫助我達成夢想
啊對了,因為 Reviewer 不一定有時間完整看完我們的SOP,所以寫完記得檢查: 如果只看各段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,能不能看懂整份文件? 這邊也附上一些當時參考的 SOP:
當時有申請 UX Pacer 的 1–1 申請諮詢,我也很推 🌻🌻🌻
Resume
可以直接參考之前寫的 How to write a good resume? 重點在把 這間學校重視什麼、我有什麼經歷 match 它們、我在這些經歷中做到什麼樣的 Impact 這三項連在一起(有數字、有比較的通通塞進去 🥨)
舉例來說,你申請的學校可能會想收什麼類型的人?
a. 有研究能力 → 放研究經驗,列點說你在多少的時間內 achieve了什麼
b. 有實作經驗 → 放 project/intern,說明你做了什麼、有什麼 impact
也推薦去 Linkedin 上看這些學校的人的履歷都怎麼寫 & 排版,有些用字很棒我就會偷來用 😏
排版我用 figma 自己排版,因為HCI 有一部分很設計…那時參考這個
Recommendation Letter
寫法: SOP 裡寫不下的優點、事蹟就放到推薦信裡,每一間學校會要求兩三封推薦信,那這幾封的提到的的事跡、優點不要重複
Step ☝ 我們先去翻系所網站,抓出他們要的關鍵字,以 HCI 為例: user-centered, technology
Step ✌ 用 1–2個核心特質和故事去佐證自己有這些能力👩💼 推薦信可能就會說,對喔這個人的 tech 能力真的有幫助到公司、而且學習能力很快,相信他未來學什麼都會很猛;接著想一個 user-centered 的人可能需要有什麼特質? 可能要可以和團隊合作、與人溝通,所以推薦信就寫有沒有舉辦什麼活動、相處起來如何、那次活動有沒有特別不一樣?
以 CS 為例,也可以用同樣方法去推
- CS 演進很快,所以可能需要會快速自學 → 有沒有相關的例子
- CS 需要解決很難的問題 → 有沒有遇到問題但不放棄、最後成功的例子
- CS 的工程師是團隊合作居多 → 有沒有 teamwork 的例子?
流程: 在申請網站註冊推薦人時,需要填推薦人信箱,之後對方就會收到推薦信上傳連結,所以我們要做的是:
- 整理好要請教授上傳哪些學校的推薦信
- 去各系統把教授填為推薦人 (當系統問 Do you WAIVE the right to read the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? → 請務必選 WAIVE)
- 知會教授請他們留意信箱有沒有收到信,並告知他們上傳的截止日期 (時間建議要比真正截止日期早一個月,有些教授會拖 QQ)
每個教授寫信的習慣不一樣,我有教授會把線上的信用下面這種紙本信件格式去寫,所以我每個推薦人都會整理地址,看他們自己要不要用
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
我只有遇到 UC Berkeley 要求 PHS,所以我覺得它的定位比較像: SOP 是讓學校知道我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,那看到一堆想要拯救世界的人之後,學校可以透過 PHS 知道我們的特質/能力是什麼,幫助它組出一支超強戰隊
所以我就列了三個這個Program可能需要的特質,再分別找例子證明它們,寫完像醬 (但我最後沒上 Berkeley,所以文件參考就好 👶
成績單
聽說換算成 4 分制會變高 🧚♀️,這邊可能注意一下有沒有學校要求成績要有 WAS 認證什麼的,那間認證機構拖很久,需要留一個月的緩衝期;遇到要送的紙本成績單可以參考學長的經驗分享
作品集
HCI 的學校有些會要求要有作品集 (有的會要求形式,像 Stanford 規定要網站,我是架在自己的 github page,也有人推薦用 wix),這邊根據我們想要講的故事大約挑 3–5 件作品詳細介紹,我的 👌 個作品分別選一個 UX、一個 iOS 前端、一個後端/ML的,想當成是自己有 Software Engineering 的證明,但同時也展現對 UX 有涉略,不過埋了 GA 發現真正看的只有 Delft、IUB、Maryland,所以嗯,還是先好好寫文件吧 📑
一些猛猛的作品集參考 ✨
我的申請
2021 Fall 我申請了 10 間學校,Accepted 🖐間,但因為還沒去念所以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,所以單純列出來當作這篇可信度的參考(?
- ❌ Stanford, Design Impact
- ❌ Georgia Tech, Master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(MS-HCI)
- ❌ UC Berkeley, Master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 (MIMS)
- ❌ TU Delft, Strategic Product Design
- ❌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, M.S. in Human-Computer Interaction
- ✅ University of Michigan, M.S. in Information
- ✅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, M.S. in Information Studie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Interaction Design (MSIS)
- ✅ University of Maryland, Master of Science in Human-Computer Interaction (HCIM)
- ✅ Pratt, Information Experience Design
- ✅ EIT Master School,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Design